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网评 > 正文

筑牢“八小时外”的三重防线

作者:王婷文章来源: 白河县中厂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5-09-10 15:27字体大小:

 

当办公室的灯光熄灭,当胸前的党员徽章暂时收起,党员干部“八小时内”衡量言行的纪律标尺、约束自己的规矩底线,是否会因“私人时间”而“松劲”?现实告诉我们,党性修养没有下班时间,廉洁自律更无“安全盲区”。八小时外的“自由时空”,恰恰是检验政治品格最严苛的实验室。唯有以“心”为界、以“规”为尺、以“督”为镜,方能真正做到“入暗室而不欺”,书写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人生答卷。

“心”为界,筑牢八小时外的思想堤坝。思想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八小时外的自由空间,往往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部分干部认为“下班即卸甲”,把私人时间当作纪律约束的“盲区”,殊不知一顿看似寻常的饭局、一次心照不宣的馈赠,都可能成为思想防线松动的开端。强化自我约束,首先要在“心”上下功夫,要把理论学习延伸到茶余饭后,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在独处时也能常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要主动给社交圈“过滤”,远离糖衣炮弹,在人情往来中保持清醒认知,让健康情趣成为生活的主流;更要以党章党规为“镜子”,睡前“复盘”当日言行,及时清除思想上的“灰尘”,让“慎独”成为融入血脉的自觉。

“规”为尺,划清八小时外的行为边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八小时外的行为失范,往往始于对“小细节”的轻视。有的党员干部把“老乡会”“同学会”当作权力寻租的幌子,用“朋友帮忙”掩盖利益输送的实质,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突破纪律红线。划定行为边界,关键要让“规矩”成为日常行为的“度量衡”,要把党纪国法刻在心上,熟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关于“生活纪律”的每一条规定,清楚“什么能做、什么碰不得”;党员领导干部要管好“身边人”,向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亮明“底线”;要培养“洁癖意识”,对一次超标接待、一件“伴手礼”都保持“过敏反应”,用“小题大做”的态度守住“不越界”的底线,让规矩成为八小时外的“护身符”。

“督”为镜,校准八小时外的行动偏差。监督不是“束缚”,而是防止跑偏的“方向盘”。一些干部对八小时外的监督存在抵触心理,认为“管得太宽”,却忽视了监督本质上是对干部的保护。主动接受监督,是强化自我约束的重要一环。要敞开心扉向组织“交底”,按时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对八小时外的重要活动不隐瞒、不回避,让组织及时掌握动态;要欢迎群众“挑刺”,把群众的议论当作“预警信号”,对反映的苗头性问题立行立改,避免小错酿成大错;更要习惯“阳光生活”,不搞“暗箱操作”,在社交媒体、公共场合保持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让八小时外的言行始终暴露在“聚光灯”下。唯有把监督当作“镜子”,经常对照检查、校准偏差,才能确保八小时外的每一步都走得端正、行得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