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网评 > 正文

如果廉洁是先辈的一封信

作者:李亚男文章来源: 汉阴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5-09-22 11:41字体大小:

 

当泛黄的信笺在时光里展开,先辈的笔迹带着岁月的温度,将“廉洁”二字写得力透纸背。这封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穿越百年的清醒与坚定,字里行间都是对后来者的叮咛——那是用初心写就的人生准则,也是用风骨铸就的精神路标。

信上的地址是写给每一个握权者的清醒剂。从“包青天”包拯离任时将百姓赠予的一方端砚掷回江中,到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下的“出淤泥而不染”,廉洁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选择:是面对贿赂时推开的手,是处理公务时持平的心,是深夜独坐时无愧的枕。先辈早已看透,权力是百姓托举的信任,一旦掺杂私利,天平就会倾斜,民心就会流失。这封信的地址,写着每个为官者的初心坐标。

信上的字迹是先辈用生命刻下的警示录。有些笔迹浸着泪痕,有的笔迹渗着血迹。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他的廉洁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赤子之心;焦裕禄拒绝为家人谋取任何特殊待遇,病榻上仍惦记着兰考的麦子,他的廉洁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先辈们用生命践行信中的承诺,也在用教训警示后人:贪欲的缺口一旦打开,就会被欲望的洪流吞噬。

信的结尾是后辈们需要续写的传承篇。这封廉洁的信还未写完,留白之处还等着我们落笔。新时代的“廉洁”,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优良传统的赓续,也是“亲清政商关系”时代内涵的新解;是乡村振兴中不碰“扶贫奶酪”的坚定守护,也是教育经费里一分一厘都用在刀刃上的审慎较真;是每一笔慈善捐赠资金都保证公开透明的责任担当,更是农村“三资”管理实现精准高效的扎实实践。当年轻干部在宪法宣誓时念出“廉洁奉公”,当基层工作者在民情日志里写下“不徇私情”,都是在为这封信续写新的章节。

廉洁的这封信,就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当我们拆开它,看到的不仅是先辈的背影,更是自己该走的路——那条用廉洁铺就的、走向民心深处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