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网评 > 正文

以清廉为墨,书家风底色

作者:龚承贵文章来源: 岚皋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5-08-18 15:39字体大小:


清廉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澄澈的支流,既承载着先贤“修身齐家”的哲思,也映照着当代社会对廉洁品格的深切呼唤。深入探寻清廉家风的精髓,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源于“清白做人”的坚守、“言传身教”的滋养和“与时俱进”的革新。

清白做人,是清廉家风的精神内核。“清白”成为一个家庭的精神底色,家庭成员便会如青松立崖,始终挺直腰杆、向阳而生。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有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字字如金石,句句皆千钧,道尽“清白”二字的分量。这种清白做人的处世准则,穿越千年风雨,在当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岚皋县纪委监委包联的新生村老党员周启恒,病重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嘱只有一句话:“一定要将最后一笔党费交给党组织。”这份临终不渝的赤诚,让“清白”二字真正融入家风血脉,成为家族最珍贵的遗产。新时代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更隐蔽、考验更复杂,唯有将“清白做人”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时刻谨记“公权为民,一丝一毫不能私用”,才能让家人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坚守底线,才能让家风成为抵御歪风邪气的坚固堡垒。

言传身教,是清廉家风的培育土壤。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风的养成不在空洞的说教里,而是蕴藏在润物无声的日常生活中。林则徐曾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更是身体力行,用一生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崇高理想,为子女立起精神丰碑。这种财富虽不似真金白银,却能在岁月流转中为后辈兜底,让子孙后代站得稳、走得远。反观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件,多少“全家福”沦为“全家腐”,根源正在于一些党员干部忽视家风建设,自身失守的同时,更带坏家人、败坏家风、污染家庭生态。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当好家风建设的“排头兵”,将严管厚爱贯穿家庭生活始终,既要主动向家人讲清党纪国法的红线,更要在日常小事中作好表率,自觉为清廉家风“施肥浇水”,让廉洁的种子在家庭土壤中生根发芽,让清廉家风如嘉木般茁壮成长。

与时俱进,是清廉家风的传承密码。家风绝非僵化刻板的教条,而是需在时代浪潮中持续丰盈的精神谱系。从革命年代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钢铁纪律,到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准则,清廉家风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不断丰富着精神内涵。如今,党员干部面临的“围猎”手段不断翻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不再局限于直接对党员干部本人进行物质诱惑,而是将目光转向其家人,通过提供看似贴心的“便利”、安排“特殊”的福利、建立“温情”的关系网等隐蔽方式,企图从家庭内部打开缺口。这更凸显出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清廉家风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广大党员干部要让清廉基因融入家庭日常的一餐一饭、一言一行,让家人明晰“禁区”与“红线”,让家风传承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清廉家风不仅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传家宝”,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奠基石”。传承清廉家风,新时代党员干部当深知:清白做人,才能行稳致远;言传身教,方得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终将经久不息、世代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