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网评 > 正文

俭以成廉 奢以成贪

作者:龚承贵文章来源: 岚皋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5-08-05 17:05字体大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的这句诗,如黄钟大吕穿越千年,道尽了节俭与奢侈对个人品行乃至家国命运的深远影响。在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今天,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愈发彰显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俭是廉的基石,滋养着清正的品格。节俭之所以能成就廉洁,源于它对心性的磨砺。当一个人能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清醒,不沉溺于感官享乐,便为廉洁筑起了第一道防线。北宋名臣包拯,为官清廉之名妇孺皆知,史书记载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正是这种安于俭素的生活定力,让他在面对官场盛行的“关节”贿赂时,能以“铁面无私”坚守原则,留下“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千古美名。明代海瑞更堪称俭素典范,一件布袍穿十年而不换,一顿饭常以青菜豆腐为食,却敢在《治安疏》中直面嘉靖帝“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的过失。他的廉洁风骨,正是植根于“俸金之外,丝毫不取”的节俭操守。可见,一个习惯于粗茶淡饭的人,不会因山珍海味的诱惑而动摇;一个安于陋室简居的人,难以被豪宅别墅腐蚀心智。当一个人将节俭内化为生活方式,便能在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中守住底线,最终形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品格力量。

奢是贪的温床,催生着无尽的欲望。奢侈的本质是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逐,这种追逐一旦失控,便会演变为吞噬良知的洪水猛兽。正如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警示:“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从近年查办的典型案例来看,奢侈对人性的腐蚀往往始于微小的放纵。有的从接受一条烟、一瓶酒开始,有的从出入高档会所起步,随着物质欲望的不断升级,对财富的渴望如滚雪球般膨胀,最终滑向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的深渊。当奢侈之风蔓延至国家治理层面,对民力的榨取便会如决堤洪水般泛滥。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正是秦王朝沉溺奢靡的真实写照,当统治者将天下财富视为私产肆意挥霍,最终只能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覆灭结局。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奢侈打开的不仅是欲望的闸门,更是坠向毁灭的通道。

崇俭戒奢是保持廉洁的必由之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精致穷”“月光族”等现象背后,是被物欲裹挟的浮躁心态。学会在物质上做减法,不仅能避免陷入廉洁危机,更能丰盈精神世界。当一个人不再将幸福等同于物质占有,便不会为满足虚荣心铤而走险,自然能活得清清爽爽、坦坦荡荡。对党员干部而言,崇俭戒奢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修身立德的根基。从中央八项规定革除“舌尖上的浪费”,到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堵住“车轮上的腐败”,一项项务实举措正将勤俭廉洁内化为制度基因。这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更以“徙木立信”之势引领社会风尚。如今,“光盘行动”蔚然成风,“简约办公”深入人心,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正印证着崇俭戒奢的强大生命力。

“俭以成廉,奢以成贪。”廉洁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始于一粥一饭的节俭坚守;贪腐也绝非突如其来的堕落,而是源于对奢华生活的步步放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还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唯有将节俭刻入骨髓、将戒奢融入日常,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筑牢廉洁防线,以清朗之心行稳致远,共同守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