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三秦行·汉调二黄剧《一位母亲的遗言》是由中共陕西省纪委机关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发文并推选的,关于在全省开展2025年“廉洁文化三秦行”四部文化精品之一。
该剧是由旬阳市民间艺术有限公司根据剧作家杨军的同名舞台剧《一位母亲的遗言》创编,旬阳演艺公司采用已在汉水流域传承了数百年被誉为京剧先祖的汉调二黄这一戏曲文化,巧妙融入现代舞台艺术,在时空交错中再现了“旬阳惨案”中共产党员李兆众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该剧推出上演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观与信仰的深刻思考,它尤其是一部对党员干部灵魂拷问的最好教材。笔者观看此剧后,被深深地震撼。
在《一位母亲的遗言》剧目中,地下党员李兆众为了争取进步青年,发展壮大党的队伍,进行地下秘密活动,当发现自己创办的报亭被国民党秘密监视后,决定加入淘金队伍,以此掩护进行秘密活动。
汉江岸边,沉重的砂石在淘金筛中反复颠簸,李兆众混迹于汗流浃背的淘金队伍中。他双手粗糙,筋骨酸胀,却在繁重劳动中悄然传递革命星火,淘金劳作成为他最好的掩护。生存的苦役化作最忠诚的使命,每一粒筛出的沙金,都似播撒的革命种子,他的青春生命里燃烧的都是赤诚的革命火焰。
历史之镜如此明锐,他们可曾记得,当年汉江边李兆众们筛去的是泥沙,留下的是赤金般的纯粹信仰?
是时候以历史为秤砣,对灵魂来一场彻底的拷问!民族复兴的宏图,需要的不是蛀蚀根基的“淘金者”,而是像李兆众这样千千万万将信仰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公仆。让我们重拾那被遗忘的“淘金”精神——在时代的激流中,淘去浮华与私欲的杂质,留下如金子般纯粹的对党忠诚与为民初心。唯有如此,方能在复兴征程中淘洗出真正属于人民的、永不褪色的信仰真金。
李兆众1916年出生,1936年上师范学校时就有了自己的信仰,从此他把自己的芳华青春全部赋予了党。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一位母亲的遗言》中,李兆众为掩护战友安全脱险,不幸被捕。被捕后他受尽了严刑拷打,却始终未向敌人透露党的半点秘密。随后从容就义,那年他才24岁。
在临刑前他说:“为了党和人民利益,我不怕死,我的死是光荣的。”
人生24岁时的芳华,正如朝阳初升般的年纪。可李兆众的生命却在那年戛然而止于冰冷的枪口之下。当死亡迫近,他没有一丝踌躇,没有半分退缩,将年轻的生命铸成信仰的丰碑。
如今,我们已身处在无数个李兆众先烈们以血肉之躯铺就的和平盛世,可当目光转向当下某些正“芳华”的党员干部,却令人扼腕,那昔日神圣的誓言,在许多人心中已然蒙尘黯淡。有人为了仕途升迁而钻营投机,有人为了攫取私利而践踏底线,有人为了“个人资本”而丧失党性。当他们在个人利益与初心使命的岔路上迷失方向,革命英烈用生命所诠释的荣光,竟被世俗的尘埃遮蔽得黯淡无光。
这巨大的反差,难道不是对当下灵魂最尖锐的拷问?面对李兆众那面明澈如镜的“生死之镜”,我们如何回应?试想:倘若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我们能否挺直脊梁,视死如归?当权力、金钱、欲望如潮水涌来,我们是否还能坚守那“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誓言如铁,信仰如钢,但若没有李兆众那样以生命为燃料的燃烧,誓言岂非沦为飘散于风中的虚词?
李兆众24岁的芳华生命,凝成永恒的光束。这束光穿透岁月,穿透迷雾,照见当下某些人精神深处那幽微的暗角。在同样年华、同样誓言的映照下,究竟是谁的灵魂在信仰天平上真正拥有了重量?这生死之问,正是我们时代最深刻、也最不能回避的自我救赎。
当物质丰盈如繁花,精神却不可凋萎如枯木。让那24岁的“光荣”之死成为灵魂深处的不灭警钟。当世俗的浊浪不断扑来,唯有以坚定信仰为锚,方能在历史洪流中守住“人”之灯塔。
《一位母亲的遗言》中主人公李兆众从读书时就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为了信仰、为了同事战友的安危,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他如一道刺破时代暗夜的闪电,用滚烫的鲜血凝结成一座光明与道义忠诚的丰碑。
革命先辈以生命熔铸的和平基座,却被某些后来者蛀蚀,昔日浴血守护的信仰,竟在权力与财富的浊浪中粉身碎骨。有人视崇高信仰为过时古董,有人将人民托付之职当作私人交易的筹码,还有人一边怀揣侥幸一边滑向深渊……他们的灵魂在贪欲的泥淖中挣扎,又怎能安稳?这些扭曲的灵魂,将血写的誓言偷换为墨写的交易,使信仰成为挂在嘴上、悬于墙上的空洞符号。
国魂之立,在信仰之坚;信仰之坚,在初心之纯。《一位母亲的遗言》中,李兆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他说:“为了革命事业我不怕死,想叫我说出共产党员名单,白日做梦。”那岂是简单的拒绝言语,它分明是一柄投向未来的、拷问灵魂的利刃 ,更是人生信仰的楷模标签。
当年李大钊先生曾激昂写下“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日我辈又岂可让先烈的血白流?那用青春点燃的信仰火炬,传到我们手中时,岂能任由它熄灭?在和平岁月里,每一个党员都该时时拂拭心灵之镜,以烈士为尺,反复度量自己的党性纯度与信念高度。当“为党和人民利益”的誓言沦为虚假的装饰,国家精神大厦的根基将何以为继?那必将不只是信仰的坍塌,更是民族前途的沦丧。
《一位母亲的遗言》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嘱咐,更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灵魂拷问和皈依。
非遗焕新彩,信仰铸忠魂。汉调二黄的古老韵律承载着全新的时代回响,艺术化地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中理想与信念的力量,使革命传统焕发出直击灵魂的感染力。这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充分起到了清廉、洗心养正、培根铸魂的良好作用,弘扬了革命文化和廉洁文化的精髓,为共产党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永葆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