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近日,拜读学习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这部著作,深切体会到“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奋斗精神无处不在。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始终与正定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赤子情怀和从政风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担当尽责、为民奉献树立了鲜活样本和学习典范。
心中有人民,前进有方向,行动有力量。只有到群众身边去,倾听群众心声,切身感知群众的所需所盼,才能找到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把事情做到他们心坎上。1981年底,怀揣“为群众做一些实事”价值追求的习近平同志,自愿放弃舒适生活,主动提出离开北京到基层任职锻炼。他说:“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那就是我在生活中的位置。”言如其行,习近平同志到正定任职后,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帮助群众补火车票,解决群众卖菜难、卖奶难这样的小事,还是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英才,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这些大事,人民群众在什么方面有困难和需求,哪些事对群众有利,他就向哪个方向努力作为。正因始终心装百姓烦忧,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习近平同志为正定人民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带领正定人民实现了轰动全国的“正定翻身记”。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光有满腔为民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在走访调研了解到正定粮食高征购导致群众吃不饱的真实情况后,他不顾“先进县”形象和个人政治得失,顶住压力,坚持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这一问题,为群众减轻征购,让人民吃饱饭。在推进改造农村连茅圈工作中,他没有机械地以上级和县里一些干部的主张,搞“一刀切”、强制改造,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推进,先选两个大队进行试点,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确保高标准完成连茅圈改造工作。务实扎实的作风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问题导向,“实”字当头,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方能做出实绩,铸就伟业。
过硬作风不是自然生成的,真抓实干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离不开勤于学习、善于钻研、注重总结,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高强的干事创业本领。习近平同志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坚持向书本学习,晚上10点以前忙公务,10点至次日凌晨两点左右读书学习,有时,下乡调研需要住上几天,他也会带上好几本书学习;善于向身边榜样学习,把贾大山作为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把全县种棉能手当老师,虚心学习种棉技术;注重向实践学习,总结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思路,升华理论认识。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总结科学的思路方法,找到破解难题的对策,努力克服“本领恐慌”,方能增强为民服务的真本领,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每名党员干部应有的奋斗姿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躬亲实践中不断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真抓实干的过硬本领,方能以实干实绩书写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