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 用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品读:
我国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这则家训,能流传千古,充分说明了它的意义深远,很有思想性和普遍的教育意义。现在,笔者浅谈一下心得体会或者感悟,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对这则家训的理解
结合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静,平静,安静,宁静,冷静等之意;修,修身,修养,修行,修德,俢性,修炼等之意;俭,俭朴,俭省,俭苦,勤俭等之意;德,品德,德行,德性,道德等之意。而道德,又可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又可以分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简称官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医生职业道德(简称医德)、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官职业道德等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理解认为,意思就是要通过平静、宁静、安静的方式方法来静心修炼自己的心性,克服自己的急躁、烦躁、枯燥的心理情绪,拟制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不切合实际的欲望,以达到“无欲则刚”的目的。要通过俭朴、勤俭、俭省的方式方法来俭苦修炼自己的德性,克服自己的违德、乱德、丢德、丧德、缺德、不要德的心理情绪,拟制破德、无德的欲望,以达到“有德则规”的目的。
二、这则家训的启迪和激励
我认为,这则家训的最大启迪就是:何以修身?以静修之。也就是排除一切干扰,静心修炼、俢性、修心、修行,简而言之,静心养性。
何以养德?以俭养之。也就是通过俭朴、俭苦、俭省、勤俭等方式或者途径来积累、养成、形成美德。古人曰:勤能补拙,俭可养德。古今中外,凡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都与他的俭朴之德有一定的关系。相反,无俭之德,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奢侈挥霍,那么,他的事业或者目标就会半途而废或者功亏一篑或者前功尽弃。例如,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就是,因为,不俭朴奋斗,而是奢侈挥霍丧德而失败。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讲道,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接受进京赶考的考验,也有以俭养德,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忘人民,不忘讲德、养德、积德、保持良好道德的深刻含义。
其实,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把以俭养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他们都没有人浪费粮食,都能勤俭持家,以俭为荣,以俭为德、以俭养德,反对浪费,反对奢侈,以奢为耻。现阶段,温家宝总理出差吃饭很简单,就是两菜一汤,不让人陪餐,一件羽绒服穿了十多年。他们都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们立下了以俭养德,以俭为荣的标杆。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这些诗句,都反映出他们反对奢侈浪费,褒扬勤俭节约,关心人民疾苦,珍惜劳动成果,以俭养德,从俭尚德的光辉思想。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就是之一。他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传世家训就蕴含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吸收这些家训的营养,促进当今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笔者认为,静能修身,静能养性,静能融动,静能致远,静能减压,静能克烦,静能平心;俭能养德,俭能拟奢,俭能积德,俭能助德,俭能成事,俭能拟欲。以静修身,以俭养德是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建设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荀子曰:“积善成德,圣明自得。”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容应对一切挫折与困难,并千方百计予以克服解决。只要我们有以俭养德的心态和方式方法,就能达到圣明自得的境界,就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