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易·节》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指规则或运作模式,是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工作制度,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
当前,全县各级党组织,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都在认真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陆续进入深入学习、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巩固提升等重要环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基础,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进一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作风建设,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因此,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严肃的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制度,才能让制度真正从墙上“走”下来,从纸上“动”起来,让制度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制度的制定要“行得通、管得住”,注重操作性。研究制订制度,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既要写明宏观构架、操作细则,也要写明实体性要求、程序性规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必须清清楚楚,做什么、怎么做,必须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制度的运用要“记于心、践于行”,注重严肃性。要坚持把制度的宣传教育纳入落实各项工作的始终,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制度、运用制度。同时,要把握制度的实施要求,理清按制度办事的主体程序,抓住按制度实施责任追究的主要素,注意把握制度的纵横联系,掌握上位制度与下位制度的纵向衔接,掌握多项同位制度的横向关联,让党员干部成为熟知制度的“明白人”,落实制度的“有心人”,做到记于心而见于行。
制度的监督要“挖死角、堵漏洞”,注重执行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再好的制度也就成了不带“锋”的剑。制度一旦出台,就要建立常态化、动态化的监督执行检查机制,并贯彻到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和整改,推动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
制度的落实要“打板子、下猛药”,注重权威性。制度一旦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等实施对象,都应在它的制约之下。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强化“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不能例外”的纪律意识,自觉增强带头执行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对制度的信任感和服从感,形成“以一个人带动一班人、以一班人带动一群人”、全社会“人人敬畏制度、个个严守制度”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