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提醒是纪委开展监督工作的有力手段,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重要抓手,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及时出手、挽救干部,这也是纪律监督的本意。
但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多“谈话提醒”起不到实际效果,不仅不能“治病救人”,反而还让谈话对象对监督执纪产生了抗体,无法起到警示、提醒和教育的作用。
谈话提醒作为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思想性,还要有艺术性。
切忌谈前无准备。有人认为谈话提醒就是谈个话,提醒提醒而已,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一谈,应付了事,这就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及工作动态。只有在谈话前充分准备,积极掌握相关政策,掌握谈话对象特点,掌握谈话对象的心理变化,拟定谈话提纲,才能让谈话有针对性,才能把思想谈通,认识谈深,问题谈开,话题谈透。
切忌“隔靴搔痒”。总有人受“老好人”思想影响,抹不开面子,把“红脸出汗”看成得罪人的事。事实上,软言细语、挠痒捶背式的谈话危害更大,只能让那些应该受到警醒的同志更加“执迷不悟”。谈话提醒要果断亮剑毫不含糊,要用“证据”说话,把存在的问题说到位、谈到点,让谈话对象知道自己的病灶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纠正错误。同时也要让谈话对象明白,教育提醒是为了让其免受之后的责任追究和处罚,体现组织纪律的严肃性。
切忌“一谈了之”。谈话提醒不能谈谈就完,提提就罢,谈话结束后,对谈话对象的思想转化、整改情况若不闻不问,往往会导致有的谈话对象对自身问题认识不深刻,甚至认为谈话提醒对其无多大实质影响而不以为然。谈话提醒后,要及时将谈话内容的落实整改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对那些不在乎、不知止,谈话后仍发生同类问题的,要严肃依纪依规进行处理,倒逼其收敛收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谈话提醒谈的虽是小事,防的却是大错,只有扎实有效的谈话提醒,才能真正把拒腐防变的防线筑牢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