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岚皋县石门镇新生村,放眼望去环山而建的通村公路两旁,黄绿相间的黄花地、厚朴林层叠铺排,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忙着松土除草、修枝剪丫。山脚下、溪流边,一栋栋白墙黑瓦的楼房,错落有致,整齐美观,不时传出儿童的嬉戏声、村民的欢笑声。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风景秀美、欣欣向荣的村庄,4年前还是一个“守着金山端穷碗”的贫困落后村。全村283户76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就达103户308人,几乎占了一半的比例。怎样让这里的村民早日脱贫摘帽,是摆在干部群众面前最大的难题。
2014年以来,包挂帮扶该村的岚皋县纪委监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和镇村脱贫攻坚工作队一道,经过反复走访调查,找准致贫根源,走出了一条“产业支撑+帮扶带动+搬迁乐业”的脱贫致富路。
产业支撑,增收致富有门路
在山高坡陡、土地相对贫瘠的新生村,靠传统耕作,种粮食糊肚子尚可,致富几无可能。咋办?“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村里没个支柱产业,持续脱贫就是空谈。”挂联该村的岚皋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吴世珍斩钉截铁地话语,为该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妇女多的现状,加之很多村民有栽种黄花的经验,县纪委监委首先提出在该村试种黄花产业的思路。仅仅一年时间,就发动32户贫困户种植黄花100余亩。2017年,该委又指导该村成立了兴财黄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岚皋县盛硒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造血式”扶贫方式推进黄花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了黄花菜村内烘烤、加工、包装、销售,使黄花菜不出村就能卖钱。目前,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加入了黄花种植合作社,其中贫困户44户,合作社社员共种植富硒黄花200余亩,户均实现年增收9000余元。
同时,按照“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思路,根据调研和群众意愿,探索出了“短期发展传统种养,中期发展黄花,长期发展厚柏”的产业发展思路,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过硬的增收致富“门路”。目前,该村成立了新生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引导贫困户养猪300余头、山羊500余只、鸡10000余羽、蜂300余桶;建成生态中药材园区1个,发展厚朴500余亩。
真情帮扶,自力更生有动力
“扶贫要先扶志,扶志得党员引领示范、干部真情帮扶。”岚皋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祝敏凯在村上的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县纪委监委派驻该村的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周鑫首先站出来为大家做表率,他流转3.5亩土地,种植富硒黄花14000余株。接着,年近六旬的党员余自军流转10亩土地种上黄花,68岁的党员黄平先种植7亩黄花……如今全村已有10余名党员带头发展了富硒黄花产业。
同时,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出实招”,实行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要求干部深入农户精准了解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致贫原因,宣讲扶贫政策、谋划增收措施,引导群众摆脱“等拿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新生村三组的宋念虎一家是县纪委常委李琼帮扶的贫困户。得知宋念虎2014年在汉中一铁矿受伤靠轮椅行走,上有70多岁失明的父亲,下有3个上学的孩子的艰巨困难时,李琼认为,想办法让老宋站起来自谋出路,才是脱贫的关键。于是,她数次自费往返汉中岚皋,通过多方走访协调联系到老宋之前务工的铁矿的老板,给老宋做了手术、进行了伤残鉴定、讨回赔偿18万余元,并给老宋夫妻找到了工作。如今,老宋已到内蒙一工地上班,妻子也在河南一煤矿当上了炊事员,一家老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新生村二组的宋念平一家是县纪委监委干部苏芳帮扶的贫困户。了解到宋念平早期在煤矿务工受伤,干不了重活,与11岁的儿子相依为命的情况时,苏芳先是帮他争取到了残疾人生活补贴,接着带他参加技能培训,帮他多方筹资,购置三轮摩托车“跑的”挣钱,还动员他栽植4亩黄花,使其年增收1.5万余元,再不用为生计和孩子上学发愁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有党员带头鼓劲,干部倾心帮扶,村民脱贫动力十足。贫困户刘明巧,栽种20余亩烤烟,年获利3万余元。钱从元栽种3亩黄花,年增收5000余元。曹福延种植山药,养猪、养鸡,年增收1.5万余元,还在县城购置了一套安置房。目前,全村已有80余户贫困户纷纷走上了靠自力更生、辛勤劳作脱贫致富的道路。
搬迁挪窝,转移就业有奔头
走进岚皋县石门镇千户安置小区,高大亮堂的住宅楼一字排开。今年30岁的宋聪先就住在这个小区。宋聪先曾住在新生村三组的群山中,3间土坯房又矮又窄,生活物资全靠人背肩扛,极为不方便。2017年底,一家5口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自己只出资1万元,就迁入了100多平米的新居。这样一来不仅方便照顾老人、送孩子上学,还在附近一家修脚店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扶贫搬迁、转移就业是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县委巡察办主任、负责新生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分管领导黄礼才说。
从2014年开始,新生村启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统一设计户型,建设安置房,并组织搬迁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开发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大力实施饮水工程、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全村建设集中安置小区1个,67户217人享受搬迁补助政策,其中易地搬迁40户149人,转移就业130余人,新建6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一个、9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一个、人畜饮水工程3处,实施低压线改造2.2公里、村级示范道路改造建设3.5公里、道路美化1.5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的新生村,如同它的村名一样,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