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纪检监督也迎来了新形势和新挑战。一系列越来越隐蔽的腐败方式,让部分党员干部心怀侥幸,自认为身处“安全港”,能确保万无一失。党内监督,不应该有“漏网之鱼”,因此,纪检监督必须对“毒瘤”零容忍,出重拳,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坚决筑牢廉洁防护网。
不敢腐,坚决拧紧“安全阀”。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纪检监督要成为一柄“利剑”,在日常工作中发挥长效震慑作用。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继续保持严打“老虎”势头不放松。在监督执纪中,要时刻保持重遏制、强高压的反腐态势、让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成为常态。对于贪腐行为,哪怕情节再轻、数额再低,也要有恶必除、有责必究,不因恶小而“知之不理”,不因初犯而“下不为例”,不因面广而“法不责众”,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时刻紧绷“安全弦”。只要谁敢搞腐败,就必须付出代价,让他们心存敬畏、悬崖勒马。
不能腐,时刻敲响“廉政钟”。在基层,将各项制度执行到位,就是给“不能腐”扎紧“牢笼”的重要基础。随着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就在于纪检监督是否及时推进、落实到位,纪检监督要划出纪律红线,通过明确边界,确保权力能够更好、更规范地运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紧箍咒”,监督执纪者要做循循善诱的“唐僧”,时刻敲响警钟,对有违规倾向的党员干部进行规范。在不断确立问题导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审查调查、巡视巡察中发现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制度漏洞,推动举一反三、以案促改,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者职务影响谋取私利。
不想腐,长久打好“预防针”。心理因素往往是广大党员干部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子过不去,推也推不掉”“大环境都这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心理依然大量存在。在大浪冲击的环境背景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纪检干部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心理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能为党员干部指引方向,深入到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改造思想,指引言行。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攻坚任务,党员干部肩上担子更重,财、权、名、利的诱惑无处不在,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纪检监督必须要将各种工作做精做细,做优做良。要充分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将初心使命和“公仆”意识根植于心,从心底里不想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