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网评 > 正文

按照“五家”步骤提振家风建设水平

作者:钟昌斌文章来源: 岚皋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1-11-24 15:06字体大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的指示精神,厘清建设思路、创新有效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家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按照“学家训、传家规、成家风、兴家道、建家乡”为中心的“五家”步骤开展活动,是一个确保家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文化繁荣有效衔接,实现家风建设步入社会化,稳步推动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自然选择。

扎扎实实学家训。“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2万多个姓氏的庞大家族聚合体,最多的李姓人口达9500万人,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上,不同姓氏都创造并积累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诸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天下为公的范仲淹,为民请命的海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日救亡的杨靖宇等等,以家训形式一直流传的精神成果更是比比皆是,也正是他们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精神风范,不仅成为族姓的家训文化遗产,更为中华文明垒筑起一座璀璨而独特的精神丰碑。因此,在中华大地,不同姓氏、不同家族、不同家庭,认真学习本族姓的家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结合实际传家规。家规,是一个家族千百年来不断总结用于规范族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思想行为的系统思想体系。作为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家规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三秦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秦文化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家规文化则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韩城党家村的“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潼关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眉县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岚皋杜氏家族的“完粮土以省催科”等等,他们都是中华文明家规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集中展现。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继承好编印家规书籍、诵读家规经典、讲述家规故事等传统家规传承方式的同时,有效运用影视手段和数字技术到家规传承之中,已经成为推进家规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推动成家风。“国风之本在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如何把家训、家规等精神理论转化成人们的思想行动,直接关系到家风建设的成效。首先,要善于借鉴。在学习好本家族家训家规的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其他家族优良的做法,让本族姓的素质素养不断提升。其次,要积极践行。“言之易,行之难”,学习家训家规,目的在于改变,因此,要努力把先辈的思想付诸于行动,成为一种行为自觉。第三,要大力弘扬。树立家庭风范,形成好的习惯,同不良风气坚决斗争,以确保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

付诸行动兴家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锻造优良的家风,其目的是为了把族人培育成德才兼备、为国为民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历史上,誓死“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的戚继光,“反腐反庸,无私无惧”的包拯等,他们都是践行家规家训而使得这一家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文化符号。汉阴沈氏家族,传承先祖精神、凝聚本族人心、促进家族和谐”的《沈氏家训》为族人共同的遵循,也为中华民族养育出“品德高尚、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坚持操守、宽厚谦恭”的“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国学大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等沈氏贤达。

凝心聚力建家乡。“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岚皋的《杜氏家规》,立足于破除促进自身家族兴旺发达的“小我”思维,蕴涵着深厚的治家教子、为人处世思想和防患未萌、抓早抓小的家族管理智慧,不仅为杜氏教育子女成家立业之用,同时也对当地社风民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杜家规家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崇德重礼、遵纪守法、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为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岚皋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