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朋友相约去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影片以五个部分呈现,分别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南西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从医保问题到脱贫攻坚,片中每个故事都源自生活,一幕幕一帧帧都是如此的鲜活、生动,让我们在欢笑和感动中见证了一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乡村蝶变,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由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对此,党中央作出推进全面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影片的第二个家乡故事发生在贵州黔南的阿福村,讲述了村民黄大宝和他的爱人相距一公里的直线距离,却因山路崎岖而难成眷属,最后立志通过自己的发明来改变家乡落后的交通条件,带动家乡发展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片中的“阿福村”也真实存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因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悬崖上而被称作“悬崖村”,垂直于绝壁的17条藤梯曾是村民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这里的人们处于贫困状态。伴随着中央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2016年11月,“悬崖村”的路由藤梯变成了钢梯,紧接着村里实现了通讯信号无缝覆盖,进山货运索道调试运行,设立银行助农服务点、开发旅游业……今年5月,村里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悬崖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各级扶贫干部的奋斗与拼搏。影片的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东北平原的茴香村,讲述了画家马亮不顾妻子反对,放弃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偷偷到茴香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带领村民通过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最终赢得了认可的故事。片中“马亮”这一人物角色,正是现如今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他们承载着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初心,以甘愿牺牲小我以成就大我的家国情怀,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生命停格在30岁的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将一腔深情和热爱尽数洒向百色这片土地,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不平凡的人生之歌。“当代愚公”黄大发,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渠引水,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润泽了一方百姓,也让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之路。
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现在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时刻,我们将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脱贫之路,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