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封面,蓝色的封底,黑白的影像,红色热烈而充满激情,蓝色安静而透出神秘。翻开《情怀-母亲与南方的岁月》,心中充斥的尽是满满的感动与感慨。
该书主要讲述了母亲在走进颐养天年的门槛之时创立“南方商场”的故事,全书共27章114节,每一章节自成一体又相互交融,既有纪实文学的特点,又不乏小说的情节描绘,充分运用顺叙倒序插叙等手法,大量使用乡间俚语,让文章显得生动有趣。从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是奋斗的人生,是开拓的艰辛,是收获的岁月,是沉淀的激情,是涉世之初的懵懂,是生活磨炼的浪花,也是职场白领与家庭主母的角色交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爬滚打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放手一搏,从职业生涯的为民服务到退休后的创业为民,每一节文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而每一幅画面无一不展示出向阳而生的篇章。
爱的篇章。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友善友爱的家风传承贯穿每一章节。“地主”家庭出身的母亲从一马平川的鱼米之乡到寂静的大山深处工作,面对生活工作的挑战,不断适应环境,自我调节,向同事学习供销社的各项业务,与群众交心,融入新生活群体,慢慢走上了乡供销社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而后与同在供销系统工作的父亲相遇相知组成家庭,开启新生活。母亲作为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姑娘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创业,一直秉承“对待员工要像亲人、家人一样”的处事原则,与同事群众友好相处,并把这种理念融入发扬光大,才有了后来的爱心传递慈善资助。《艰难时光》中,作者写到父母双方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父亲领着大哥工作,母亲更是以坚强的毅力承受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一边带着二哥,一边拖着怀孕的身体工作,就连生产前夕还不忘交接完手头负责的工作才赶赴医院,在极为困难的文革安康武斗之后的恢复期的生下作者“我”,医院里设备简陋,医生人手紧张,父亲在作者出生第三天才赶来,但夫妻相互之间少有怨言,正是他们之间这种相互理解的默契才相互成就各自的人生。正是母亲为人和善,才换来了生产期间同事及医护人员的关爱,同事们帮忙照顾生病的二哥,照顾陪护母亲生产,那特殊时期的一杯糖水、一碗稀饭写尽了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爱意。母亲是在魏爷魏婆的关爱中长大的,那么艰难的条件下,魏爷魏婆省吃俭用,丝毫没有受封建观念影响送女儿求学,让母亲终身难忘,后来母亲又把这份爱传递给父亲、子女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人,这是爱的传递,也是爱的升华,大爱无言,母亲创造了南方的神话,也把爱的旗帜高高竖立在安康大地。
进取之篇。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处处彰显积极向上的奋斗强音。母亲的一生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探索中,她从一次次的实践锻炼中逐步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能人。《新生的青春》里,作者写到她除了搞好财务管理,还亲自参与进货,五十六七岁的老太太和年轻人一道风风火火地跑,货比三家,选货进货,并在不断地工作中严明规矩,完善制度机制,把一个劳动综合服务公司建成令人瞩目的人民商场,而后继续修订制度,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直至退休后,建立南方商场,继而发展壮大,成立集团公司。母亲用自己的格局构建了属于“南方”的精神大厦,那就是不断保持学习思考的能力,并巧妙地将其用于实践,而这些也深深印刻在作者的脑海,指导着他以及家人一同与时代前行。 在《信仰的基石》里,作者写到母亲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到“兴业必先兴人,兴人必须兴团队,兴团队必须依靠组织,依靠党的领导”,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是党员的母亲在南方竖起了一面旗帜,并不断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一路前行,由此构建了党领导的非公企业,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这是属于母亲的《创业史》,也是母亲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子女的奋斗篇章,正是母亲的引导,作者一家儿女各有所长,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把安康儿童画带出国门推向世界的大哥,幼时顽皮成年出彩的二哥,还有作者本人继承母亲的敢想敢干,辞职下海,接过母亲的担子,让南方走向更远的南方,这怎么不能说一曲拼搏进取,勇毅前行的奋斗篇章呢?
优良家风。向阳而生,逐梦前行,处处吹拂清廉家风。《少年趣事》中作者写到农村的爷爷到家里住着,母亲给他做白面饼子、白米饭的细粮,给我们吃苞谷珍、高粱、洋芋等粗粮,对二哥在爷爷碗里刨饭吃,以及我们对农村爷爷的议论,母亲教育我们尊老爱幼,多做善事,要时刻把热爱和帮助老人记到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迎风破浪》中母亲同事描述“她这个人,事是事,情是情,规矩是规矩,工作原则性强,尤其是工作计划性强”,“凡进货有猫腻,我要提请商场开除的”,以及母亲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为单位赢得了荣誉,自己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还婉拒了私企的聘请。《兴企之道》中母亲说:“制度是靠人落实的,靠人去执行的。《母亲开讲了》作者写母亲提出的生活建议:千万别沾黄赌毒,交友要慎重,真诚对朋友,做人做事量力而行,最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靠的是对社会潮流的把握,靠的是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从这些描述里,我们越发真切感触到母亲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魅力来自于母亲对上一辈家风传承的践行,来自于对子女的严格教育,来自于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纵观母亲的一生,无论从事最基础的财务工作,担任财务主管工作,还是自主创业成为“南方”创始人,始终坚持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管事,并将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发挥极致,用制度警示教育,管人用人,用制度凝聚力量等,这些鲜活的事例无一不影响着作者,也促成作者沿袭母亲先进的管理经验继续前进。
合上这本书,我深深为之感动。人常说:“富养、穷养,不如教养”,作者的家教与我的家教有着相似之处。我出生于姊妹众多的普通家庭,父亲是养路段的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父母虽忙于生计,却从未缺失对我们姐妹的教育,饭桌上常念叨的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教育,周末几个大姐姐在父母的带领下上山打柴,给单位砸石子,我和小姐姐捡破烂,大家齐心协力做家务,那时父母最爱讲的就是姐妹之间要团结友爱,节假日带我们踏青时,父亲总会讲岳飞精忠报国、屈原的投江以身报国以及老家的蔡伦造纸、张骞出使西域等故事,这些潜移默化的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熏陶等,与文中母亲言传身教的何其相似,母亲以不俗的眼界、高尚的德行影响着子女。回想我们姐妹的成长,父母的家教可以说影响至深。通过作者的讲述,我再次感触到生在伟大祖国的优越幸福,汲取到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才能构建大厦。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优秀的家风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传承优良家风,用它时时警醒我们,时刻自省,不断学习进步。
家和万事兴。本书以这句话作为结章,落笔入神,可以说这本书实质就是一部教人积极向上向善向好的奋进廉书。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和祖国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所有的梦想归结起来就是一路向好,构建美好小家,也构建美好国家。家庭梦想、中国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教育的支撑,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培育优良家风,我们的民族才会正能量满满,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