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给你带点我妈种的菜。你看这生菜,捏一把都能出水,吃一口脆生生甜丝丝。你看这黄瓜顶花带刺,现摘的无农药无公害,你放心吃!”热心的老同学知道我不喜欢外边聚餐,就隔三差五从老家园子摘些时令蔬菜送来,每每收到送来的农家小菜,都是浓郁的乡情友情,轻易便能勾起似有若无的乡愁,一种对老家无限眷恋的悠长回忆……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少小时读《归园田居》,怎么也咂摸不出诗中的味道,长大后进城工作,埋首繁杂事务,往来林立高楼,城市的车水马龙让生活变得喧嚣浮躁。此时再读,自是另一种心境,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池鱼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久居闹市的游子盼望回到老家耕种田园,这便是对自由的向往吧。
同学经常说起请我去她老家,看看老人拾掇的菜园,可惜总是忙忙碌碌抽不开身。从她的抖音视频里倒是能经常看到:园子不大,黄瓜四季豆在镜头里躲躲闪闪,辣椒红一串绿一串的格外抢眼,西红柿晒出了裂口,裹着青衣的玉米胡须摇曳,紫皮茄子在日头下愈发油光锃亮......
同学老家离城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约莫半个小时车程,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老母亲已经七十多岁,随同学住进城也二三十年了,但仍然丢不掉老家的菜园子,每天清晨都要坐公交车回去招呼,看看瓜菜的长势,除草浇水捉虫,四季轮回,播下的种子一轮又一轮,长出的瓜菜一茬接一茬。岁月在变,不变的是老人对园子的炽热和执着,除了刮风下雨、头疼脑热,其他雷打不动,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究竟是什么让老人如此眷恋这方土地?一次闲谈中,我透过老人慈祥的目光,读懂了她的热爱与赤诚。因为那里是老家,是老人收获爱情生儿育女的地方,是耕读传家繁衍生息的沃土,是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老人慢慢述说着当年的生活,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她和丈夫靠着劳动勤俭持家,陆续培养两儿一女成长成才,心里踏实、满足。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不正是优良家风的传承吗?老人习惯每天侍弄老园子不是目的,回去走走看看,哪怕砖瓦房已经破旧,灶台积满灰尘,堂屋结满蛛网,但每个角角落落里,依然藏着讲不完的故事,这是老人的经历和回忆,也是教育儿孙的乡土教材:不管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老家永远是根、是魂,没有老家哪有新家,没有菜园子哪有餐桌上的瓜果飘香,做人不能忘本,富贵不忘勤劳节俭。老人精心种养的不仅仅是菜,也是教育子女的智慧,是勤俭家风的代际传承。
曾几何时,看书上说老家是治愈的地方,是适合发呆的地方,能够忘却烦恼和忧愁,捡拾儿时的快乐和纯真,多少人梦想在老家能有方小院,有块菜园,周末携家人回去侍花弄菜,烧火做饭,寻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意趣,吃有味、听有鸟、玩有乐,老家的菜园子何尝不是我们为官做人的精神家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