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在梁家河感悟初心

作者:张昕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18-07-04 10:33字体大小:

陕北,延安,延川,梁家河。  

六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梁家河。我是从《习近平七年知岁月》和《梁家河》这两本书里知道梁家河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从这里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具有坚定信念和理想的有志青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成为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人民的领袖之后,依然念念不忘梁家河,称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陕北高原,沟壑纵横,星罗棋布的小村庄就分布在沟壑之中,梁家河就是其中一个。从延安沿G2211东行至文安驿镇下高速公路,顺着一条山沟蜿蜒而行,伟岸挺拔的白杨树矗立在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两旁。行不多久,沟豁然开阔起来,一大片平整的农田映入眼帘,这就是当年总书记带领村民打的淤地坝,不仅解决了当时群众的吃饭问题,现在依然是最好的土地。在村口,总书记当年打的水井旁矗立着“饮水思源”四个字,村委会的村史馆展示了梁家河的发展变迁,叙说着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向贫困开战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感人事迹。总书记梁家河曾经居住过的3个地方,前两处都在村民家的窑洞里,6名知青就挤在一张土炕上,度过了他们初到梁家河的困苦岁月。知青窑洞建成后,居住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小伙伴儿却开始陆续离开,总书记成为知青窑洞最后离开的人。在这里,他坚定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信念,他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带领群众开挖了第一口沼气池,开设磨面房、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切切实实解决了村民不少困难,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漫步在夕阳西下的梁家河,脚下的柏油路伸向远处,路边的庄稼青翠碧绿,依崖而建的农家窑洞干净整齐,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崖畔上,整个村庄静怡而安详。此时此刻,我大脑中试图努力构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梁家河,那是一种怎样的苍凉?来自首都的习近平和他的伙伴们,喝着从河边渗水坑挑回来的水,吃着因为缺柴烧没有煮熟的夹生饭,看着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突出贡献却依然在贫困线上度日的善良百姓,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对他形成巨大的冲击与震撼!他的为民之心从此生根发芽,在梁家河的7年,他无怨无悔,竭尽所能,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日后即便离开梁家河,他依然没有忘记在梁家河的夙愿,他的正定实践、宁德探索、浙江创新,始终致力于摆脱贫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时时处处延续着梁家河初心。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为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灵魂,也是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站立在总书记曾经住过的窑洞里,想象着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孜孜不倦读书的情景,感悟着他把梁家河的实际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开创性地工作。顿时豁然开朗,当年在梁家河,他的初心朴素而简单,就是要让人民幸福的生活。后来担任党的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际上是他梁家河初心的升华,是他当初在梁家河发出的“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的精彩实践。  

   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梁家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作为总书记思想的发祥地和逻辑原点,我深切感悟到总书记浓浓的初心,那种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情怀,那种善于思考勇于干事本领,那种化解矛盾解决困难的智慧,那种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的毅力,深深激励着我在本职岗位上,一心为民,脚踏实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