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很小,小得只能住得下百十户人;梁家河很大,大得能装得下整个世界。
这是我看过《梁家河》之后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句子。
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一次梁家河。那座偏远贫瘠的陕北小村庄,就如绝壁上的岩松般,艰辛,不屈,倔强,质朴。兀自努力地生长,笑迎风与雨,胸怀大天地。
或许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条梁家河。他给予我们挫折与困苦、丰盈与充实。他曾让我们在找不到方向的黑夜里忧惧再也没有天亮,他曾使我们在追寻的路上变得犹豫彷徨;而最终,他让我们那些艰辛的日子变成最温暖的回忆,让那些曾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的收获变得有意义,他让我们未来坚定执着,再也无惧风雨。
我曾有幸去过梁家河。走在那个小小的村落里,抚摸着一孔孔窑洞,一片片知青林,回忆着那些从习总书记的书中常常读到的句子,时光仿佛从眼前忽然重现而又呼啸而过。我看到的今天的梁家河村,其实依然瘠薄。黄土高原特有的地理条件,造成了这里森林匮乏,土地贫瘠。不说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就是与我们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陕南山区相比,梁家河也多了几分沧桑感。但我也惊奇的发现,在这份沧桑感背后,这个偏远村落里的人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自叹自怜。他们被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的脸上,透着一种黄土地般的朴实与豁达、执着与坚韧。他们感恩着生活的变化,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兴起了合作社,家家户户都有了收入。修了路,通了电,盖了新房,有了互联网,办了农家乐,梁家河逐渐变得热闹和富足起来。这些,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做梦都没想过的吧?游客来了,他们憨厚的笑着给你指路。回过身,他们扛着锄头走向了属于他们的山坡地。半个世纪过去了,梁家河变了—变美了,变富了。梁家河也没有变。还是这些山山卯卯沟沟壑壑,还是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困难的时候不放弃,收获的时候不沾沾自喜。对于他们而言,努力的奔忙着,认真实在的活着,就是人一辈子该有的样子。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总书记的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而这样的学问,都是要在这样的生活的历练与沉淀中才能体味与提炼的吧?
从十五岁来到这个村子到二十二岁离开,总书记把人生最富憧憬与激情的岁月都给了梁家河。人生能有多少个这样的七年?当如今许多同龄的少年还依偎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的时候,十五岁的习总书记正在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上山劳动,吃野菜,住窑洞。所以,那些走几十里山路只为借一本钟爱的书的经历,让他从苦难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那些冰冷彻骨的冬夜里秉烛苦读的时光,成为他一生最丰硕的收藏;所以,那些和梁家河一起奋斗与成长的印记,让他历久弥深终生难忘。
站在习总书记曾住过的窑洞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简陋的窑洞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也曾经迷惘、伤感、愤懑、不屈。一方小小的木格窗,也曾将他看到的那一片夜空隔绝成孤独的一颗星。而七年脱胎换骨般的历练,最后离开时的那个夜空里,一个二十二的青年已经透过这个窗子,看到了整个世界。从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掌舵人,这之间,是半个世纪一步一个脚印的历练积累与艰苦奋斗。吃过的苦,走过的路,或许时光会重叠记忆。但这些山山水水,这些沟沟壑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历史不会忘记。所以,我们知道了,学习《梁家河》,探寻梁家河的意义。原来,我们的出发原点在哪里?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的未来该走向何方?《梁家河》,都会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