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城市创建 > 平安安康 > 正文

识破当前非法集资犯罪主要手法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16-05-26 00:00字体大小: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持续多发,手法也不断翻新,呈现从以投资房地产、矿产能源等传统领域向投资理财等新型领域转变,空间也从实体向网络逐步发展。从公安机关查处的案件看,当前非法集资的手法主要有:

一是以融资理财等为名非法集资。部分不法分子以设立投资理财、财富管理等为名,或设立非融资性担保企业,虚构借款实体、隐瞒资金用途,以开展所谓理财产品、担保业务等进行非法集资,有的以此为平台,吸收公众存款后高利放贷,进行所谓的资本运作。这已成为当前非法集资的主要手法。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通过在各地物色代理人,在较广的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进行非法集资。代理人按行为人授意虚构投资项目,或假借管理创新之名,诱以高利,吸收公众资金,形成多层级、广范围的非法集资犯罪网络,涉及区域广、人员多、金额大。

二是假借网络借贷平台非法集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套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利用一些新兴领域法律界定的模糊和监管薄弱,设立所谓的P2P等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或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直接将非法募集的资金高利贷出赚取利息,或用于投资房地产等自身经营,一旦不能维系,有的直接关闭网站携款潜逃。当前,此类非法集资手法十分普遍。

三是以商品营销为手段非法集资。不法企业以经营销售净水机等商品为名,通过互联网或通过产品推荐会、发放宣传单开展宣传,以购买产品积分、消费增值等方式,以高额返利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甚至鼓吹让每一个消费者成为经销商,引诱投资。

四是通过举办免费体检方式非法集资。行为人以向中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咨询、体检、理疗和健康讲座等为名,对中老年人培训灌输无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念,引诱老年群众投入资金。

五是以扩大生产经营、投资为名非法集资。行为人往往以扩大生产经营,投资矿产能源、高科技项目等为名,描绘、夸大项目发展前景,诱以高额回报,向不特定对象非法集资。

尽管非法集资的手法多变,但其主要特点是:

一、承诺高额回报,编造一夜成富的神话。高利诱惑,是行为人非法集资的不二法门,不法分子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集资,往往许诺投资者奖励、返利等高额回报,开始时按时兑现先期投资的本息,然后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后集资者的资金兑付先期的本息。其非法筹集的资金或被用于生产经营,因难以负担畸高的融资成本而败露,或积累到一定规模后秘密转移,携款潜逃。一些群众在急切求富和盲目从众心理的支配下,缺乏理性,对不法分子虚拟的高额回报深信不疑,草率甚至盲目地倾其所有。有的甚至自己受骗后又去欺骗别人,希望通过他人投资弥补自己的损失,结果越陷越深。

二、混淆理财概念,迷惑广大群众的眼睛。不法分子有的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股权投资等新的名词,以金融创新为名迷惑群众,假称为新的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鼓动群众投入;有的以创新经营方式为名,利用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为幌子,诱骗群众上当;有的以投资入股等方式,承诺高额固定收益,吸收公众存款。

三、包装合法外衣,骗取广大群众的信任。不法分子为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实际经营活动掩饰其非法目的。一些不法公司在豪华写字楼租赁办公地点,甚至聘请公众人物代言,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拉亲戚、朋友、同学、街坊邻居加入,一旦亏损,造成亲情反目,导致人间悲剧。

在此,警方提醒公众,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因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社会公众一定要提高警惕,“快速致富”、“高回报、零风险”极有可能是“请君入瓮”的投资陷阱,广大投资者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分辨能力,谨慎选择投资渠道,切莫贪图高利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只要能够识别非法集资犯罪的一些手法和形式,拒绝高利诱惑,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空间和存在的土壤势必会大幅减少。投资过程中,既要考察有关企业是否合法注册,也要分析是否有代理人参与其中,综合考量行为人承诺的高额回报是否合理,要清醒地意识到超高利投资回报分配不可能维持太久,更要考察其吸收资金的行为是否符合金融管理法规,不要被其耀眼的招牌、诱人的项目,特别是资金实力和高额的注册资本所迷惑。对新型的网络借贷平台,要熟悉、掌握网络借贷平台的基本运作模式,要认识、把握住网络借贷平台本质是一种中介,只能提供点对点服务,不能直接经手资金,不能提供担保,不能建立资金池进行非法集资。

公众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识别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

一看融资合法性。合法的融资应当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如发行股票要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准,在股票交易所交易;销售保险应当得到中国保监会批准获取代理人资格,等等。投资时应当查看有无批准文件,帮助识别。

二看宣传方式。是不是通过分公司、门店,以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甚至电话推荐等方式传播理财信息,或者亲戚朋友同事转发转告的信息,包括以各种途径向市民传播投资的信息。

三看经营模式。要看投资回报有哪些?有没有实体项目?为什么不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没有项目或虚构项目都蕴含巨大风险,要格外引起警惕。

四看参与投资主体。是不是谁都可以参加?金额不论大小都可以投资?如果是的话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不要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