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网评 > 正文

世殊时异 节俭不移

作者:蔡欣 毛易婷文章来源: 宁陕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1-02 09:07字体大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常常可以从长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他们沿着岁月的长河走来,身披光阴的尘埃,带着他们从祖辈那里习得的生活经验。那些节俭的习惯,闪着智慧的光芒。

在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时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物资极度匮乏,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勤俭节约。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的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我国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强大。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要求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入到那只存在于古书典籍中的岁月。季文子作为春秋时代的贵族,为官30多年,一生俭朴,除了朝服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为官40年,也是注意节俭,精打细算。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古训声声入耳,有些人却早已遗忘。当今社会倡导节约并不是强迫人们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只是希望可以多些留意,少些妄为。若人人贪图享乐,何以安身立命,何以壮志得酬,何以复兴中华。

节而俭之,不论富裕与否。本世纪的中国正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赶上了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养成节俭习惯,集中力量办大事。物资是属于大家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吃了几口就被扔掉的饭菜,独自“哭泣”的水龙头,只因过时就被扔进垃圾桶的衣服……一切都令人痛心。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一些人在饭桌上觥筹交错时,还有很多人在为了生活苦苦挣扎。与其挥霍浪费,不如把资源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走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物尽其用,主张“光盘行动”,厉行节约,适度消费。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沙成塔、涓滴汇海,以星火燎原,让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