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的王莽山,有着“鸡鸣醒三地、一脚踏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属秦巴腹地集中连片特困区。付家河从这里蜿蜒而下,途经汉滨区茨沟镇的王莽村、二郎村、铁尺村和东镇社区。2016年以来,汉滨区纪委监委承担着这4个村(社区)的脱贫攻坚包抓帮扶工作。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几年来,在“四支力量”和乡亲们的共同奋斗下,旧时贫穷的样貌如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2月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党建引领,扶贫扶人先扶志
“扶贫工作重在扶志。”区纪委监委派驻到4个村(社区)的第一书记一致这样认为。高质量的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得实惠,还要让贫困户明事理、增本领、长志气,这样扶贫才算扶到了根子里。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顺利(左二)考察指导铁尺、二郎、王莽村魔芋连片产业发展
基于这一出发点,4个村(社区)纷纷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充分调动支部党员的积极性,协助推动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工作。同时,帮扶工作队协助村三委班子通过爱心扶贫超市积分、新民风先进表彰、百姓大舞台扶志文艺汇演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式,感召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摈弃“等、靠、要”思想。经过四年来的努力,诚、孝、俭、勤、和的良好氛围在四个村(社区)内基本形成。
“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给贫困户精神力量,调动脱贫积极性,才能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向文昌说。
民生为重,全力助推促脱贫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4个村(社区)的真实写照。面对现实困境,区纪委监委为保障帮扶质量和效果,倾情倾力,尽锐出战。除选派4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外,又增派4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并增加调整了机关每名党员干部帮扶的贫困户。截至今年5月,机关82名党员共帮扶贫困户353户。
贫困户在铁尺村建川合作社魔芋产业园内为魔芋上肥料
2016年以来,区纪委监委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协助各村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二郎村、王莽村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建成了3800余亩“米核桃”基地;铁尺村因地制宜发展烤烟、魔芋,全村仅魔芋就种植了750余亩,900多口人的村子,427人因魔芋受益。
同时,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几年来,帮助东镇社区新硬化公路2条7.9公里,新修饮水窖3处,争取“壹基金”音乐教室1处;二郎村完成了1条4.7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建成便民慈善桥2处,协调建成1处供水工程,解决了60余户2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王莽村建设人蓄供水工程3处,解决了全村100余户5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扩宽硬化1公里产业路,新建1.5公里砂石产业路等;铁尺村完成2条水泥公路硬化共计5.9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新建便民慈善桥1处,新建人饮工程4处和4个供水点,巩固提升人饮工程3处,使284户群众受益。4个村的“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医疗救助“一站式”结报,贫困户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铁纪护航,高质量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执纪问责就紧盯哪里!区纪委监委在全力助推帮扶村(社区)脱贫攻坚中,聚焦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通过入户走访、巡察督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铁纪护航汉滨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格按明察暗访、实地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清单式管理、专项督查、限时办结、定期通报、限时整改等方式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根据汉滨区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反馈意见,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员,压实整改责任,督促各镇办、各部门对标对表严肃对待、限期整改、长效坚持,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建立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领导包联、有奖举报、联动协同、明察暗访、线索排查、工作例会、直查直办、通报曝光、工作月报、问责追责“十项制度”。开展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大排查、大起底,对2016年以来涉及扶贫领域办结案件进行逐级复核,确保处置到位。强化警示教育,制定印发《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一案一改”的通知》,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本镇办、本部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实行“一案一改”,向镇办、部门下发“一案一改”督办单21份。通过召开一次扶贫领域警示教育会议、通报一批扶贫领域典型案例、举办一期廉政知识讲座、开展一次明察暗访、开展一次自查自纠、观看一部警示教育片的“六个一”警示教育活动,持续传导压力。2019年以来,全区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57件,处分165人、组织处理88人,移送司法机关4件5人,有效形成了震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逐渐形成。
如今,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总攻目标,4个村(社区)贫困发生率均已下降到2%以下,全部退出了贫困村序列。